? 文 觀察者網 熊超然
“美國真敢凍結甚至沒收中國的官方儲備資產嗎?”上個月,中國銀行原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永利在其所寫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問道。
這確實是一個好問題,特別是在俄烏沖突發生后,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央行實施了嚴厲制裁,使其約半數外匯儲備無法使用,西方還切斷了部分俄羅斯大型銀行與西方金融體系的聯系,并禁止眾多高科技產品向俄羅斯出口。
在當地時間4月23出版的最新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中,該雜志就采訪多名專家學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如果中國在地緣政治層面有所行動,比如大陸“武統”臺灣,西方會向對待俄羅斯那樣對待中國嗎?
文章稱,大部分專家一致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可能做到使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受損嚴重,而自身金融系統和貿易市場卻不受到重大傷害。因此,出于這個原因,西方可能“不敢走那么遠”(would probably not dare go that far)。

文章首先援引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的觀點稱,“美國及其盟友當然有辦法對付中國”。他認為,目前全球金融的權力中心仍牢牢被西方占據,在中國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可能有三分之二是西方政府國債,美國和歐洲國家在必要時可以凍結這些資產。
“但西方國家真的敢(凍結資產)嗎?”隨后,《經濟學人》的這篇文章就立馬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文章稱,凍結中國的外匯儲備可能并不會造成太大的不穩定性,中國可以找到其他方式來進行反擊,到時候西方人在中國持有的大量資產也將堪憂。
美國國際戰略與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杰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指出,作為回擊,中國可以沒收外國人的在華資產。截至去年底,外國人在華擁有3.6萬億美元直接投資,包括固定廠房,以及2.2萬億美元股票、債券和其他“組合”投資,這一總額是外國在俄羅斯持有的同等資產的6倍之多。

“如果西方也對除中國央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實施制裁呢?”《經濟學人》又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其得出的答案是,這可能會使西方機構面臨“金融反沖”。
根據國際性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的數據,在全球30家“具體系統重要性”的銀行中,有4家是中國銀行。若打擊這些銀行,可能會損害向它們提供貸款或在那里開設賬戶的西方機構的利益。
銀行家組織國際金融協會(IIF)的克萊·洛瑞(Clay Lowery)表示,在西方國家是否有信心切斷中國銀行的業務,以保持自身金融穩定不受干擾的問題上,他對此的觀點是“沒有信心”。
文章指出,若西方對中國采取這些制裁措施,還會對貿易造成嚴重破壞。去年,中國不到五分之一的貿易是以人民幣結算的,其余大部分則是用美元。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表示:“如果得不到保險和貿易信貸,許多經濟活動就會枯竭。由于中國是120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這種破壞可能會讓世界其他國家轉而反對美國及其盟友。”
文章稱,中國占美國進口總額的18%,占歐盟進口總額的22%以上,其中包括許多用于國內制造業的零部件。因此,阻礙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可能會損害這個國家自己的生產,包括其出口。

根據維也納經濟大學教授加布里埃爾·費爾伯邁爾(Gabriel Felbermayr)及其合著作者的模擬計算,如果美國及其盟友將中國的進口削減90%以上,其自身出口將下降近10%。
西方專家認為,中國最主要的影響力源自其廣闊的市場。美國可能希望剝奪中國某些高科技的研發,比如半導體,但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BCG)的數據,全面禁止半導體生產將使美國半導體公司損失37%的收入,并危及12多萬個就業崗位。
文章最后稱,西方可以在俄羅斯試圖反擊的任何時候,在經濟上對俄采取更猛烈的打擊,但對于中國而言,情況未必如此,這反過來又會使中國進行反擊。文章舉例,就中國而言,可以用限制稀土出口作為工具,稀土用于許多電子產品,這可能會擾亂電動汽車電池盒其他制造細分市場的供應鏈。
“那么,如果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施加與對俄羅斯同等的制裁,它們可能會遭受到相當大的痛苦。出于這個原因,它們可能不敢走那么遠,但它們肯定希望中國不要發現。”文章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李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